上轿时,新娘要痛哭,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。哭嫁是迎亲仪式中一道独特的风景。女子拜别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?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,心中少不了不舍和茫然,于是悄然饮泣,甚至失声痛哭。哭嫁的程序一般是先有母女对哭,姑嫂对哭,后由周围邻居未婚姑娘和青哭嫁年媳妇前来陪哭。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上,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,其他伙伴低声饮泣。陪哭一个接一个,直到新娘哭倦了才停止。有时亲戚相邻前来送礼看望,也会相对哭一阵,作拜贺答谢之礼节。等到上轿的那一天,哭嫁终于达到了高潮,这时不仅要痛哭,还要边哭边唱,其内容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,有拜别兄弟姑嫂的,有痛骂媒人多事的,也有恋恋不舍、不愿上轿的。
新娘上轿后,即奏乐鸣炮,启轿发亲。乐队在前,乐队后面是新郎(有条件的要骑马),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。新娘在启轿时,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,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。
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,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。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,男家请的伴娘(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)要上前掀起轿帘,将新娘搀下轿来,傧相上前赞礼,宾客向新郎、新娘身上散花(一般用红、黄各色纸屑替代),将婚礼推向高潮。
拜堂
拜堂,亦称“拜天地”或“拜花烛”。此俗源起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,当时并无媒人撮合,而是天地为证,这才有了婚姻与人类的繁衍。所以,后人结婚都要拜天拜地,具有表示这门婚事是天作之合,并有天地为证,因而也将得到天地护佑的多重意义。其实周公所订“六礼”中,并无拜堂一节,一般夫妇拜节夫妻对拜认为这是北朝后才兴起的礼仪,发轫于北方少数民族,然后经汉族吸收演变而来。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》云:“近世婚嫁,有障车、下婿、却扇及观花烛事,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。上自皇室,下自士庶,莫本不皆然。”可知拜堂之俗在唐代已十分流行。
拜堂的仪式是在喜堂正面放一张供奉天地诸神的“天地桌”,桌上除置有天地牌位、祖先神座、彩印神、龙凤花烛等之外,还有盛满粮食的米斗,斗中插有弓、箭、尺、秤等物,俗称“三媒六证”,表示这门婚姻男女相配,合礼合法。天地桌后面和喜堂两边,都挂着亲友送贺的喜幢贺联和各种吉祥画儿,又有太师椅两把,准备给男方的父母接受拜礼时坐的。吉时一到,燃香点烛,奏乐鸣爆竹,乐止,司仪喝令,新郎、新娘分男左女右站定,随掌礼人喊令声开始跪拜。拜堂的口令因地而异,有的是“一拜天地,二拜祖先,三拜高堂,夫妻交拜”;有的是“一拜天地,二拜一夫二妻共拜堂高堂,夫妻交拜”,因为拜天地时已经将拜祖先包含在内了。此外,也有许多地方把拜天地安排在庭院中,或是新人拜天地时背对花烛面向庭院,对空而拜,庭院无遮无盖,上有天,下有地,可谓名副其实的拜天拜地了。
许多地区还把拜堂口令念成押韵的歌谣,如:“香烟缤纷,灯烛辉煌。新郎新娘,双双拜堂。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。夫妻对拜,送入洞房”;“一拜天,二拜地,三拜生身亲爹娘。夫妇交拜两相喜,拜毕新人入洞房”。
喜宴
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,其布置大略如下:堂屋:门前对联一副,加横批。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,彩灯四面分别绘上“鸾凤和鸣”、“观音送子”、“状元及第”、“合家欢”图案。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。两边“对座”墙上贴“陪对”一幅。后新娘走入男方家门“金墙”上贴“天地君亲师位”六个大字,自上而下直写。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:天要平,即“天”字的两横要写平,不能弯曲;地要宽,即“地”字写宽一些,不要过窄;君不开口,即“君”字要全封闭,不能留空隙;亲不闭目,即写繁体“亲”字,右边的“见”字不能把上面的“目”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;师无别意;即繁体的“师”字要少写一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