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驱祟驱逐鬼祟
?驱祟:驱逐鬼祟。
此月虽然没有节序,然而富豪权贵之家,遇到雪天就会摆开筵席,塑雪狮子,装上雪灯、雪□,会见亲朋故旧。临近年节,街市处处印制出卖门神、锺馗、桃板、桃符以及财门钝驴、回头鹿马、天行帖子。还有卖干茄瓠、马牙菜、胶牙饧之类的食品,以备除夕夜晚之用。自从进入这个月,就有贫穷之人,三五人为一伙,装扮成妇人、神鬼,敲锣击鼓,沿门乞讨钱物,民间称之为“打夜胡”,也是驱逐鬼祟的一种方式。
除夕
“除夕”是本书最后一条,从内容上看,详记禁中呈大傩仪,略写民间的守岁之俗。
“除夕”之“除”,意为“改变,变换”。除夕是一个特殊的夜晚,一个周期行将结束,新的周期将在夜半时分开始。对于远古时期的人们来说,这样的转换时刻,充满了危险与不确定性。除夕风俗,源于驱鬼卫凶。东汉应劭《风俗通义》中说:“谨按《黄帝书》:‘上古之时,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,性能执鬼,度朔山上,立桃树下,简阅百鬼,无道理,妄为人祸害,荼与郁垒缚以苇索,执以食虎。’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,饰桃人,垂苇茭,画虎于门,皆追效于前事,冀以卫凶也。”据此可知,“除夕”大概起源于某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。
先秦时期,逐疫疠凶恶的原始祭礼演变为傩仪。《周礼·夏官》中有“方相士驱疫”:“方相士,掌蒙熊皮,黄金四目,玄衣朱裳,执戈扬盾,帅百隶而时难(傩),以索室驱疫。”《续汉书·礼仪志》记载汉代宫廷大傩仪:“中黄门年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,赤幡皂裳,方相氏引逐禁中。帝御前殿,黄门侲子唱和,呼十二神,鼓噪炬火,逐疫出端门。五营骑士传火,弃洛水中,设桃梗郁垒,出土牛于丑地,以送寒气。”汉代宫廷大傩仪仍由方相氏主祭,一百十二名年轻宦官(侲子)助祭,在宫中举火唱和,逐疫出宫门,由骑兵接力传递火把,丢弃到洛水中。
这一仪式自南北朝而传至隋唐,《新唐书·礼乐志六》所载“大傩之礼”,在汉代宫廷傩仪基础上有所发展:侲子不再限于黄门,年龄放宽到十六岁,戴假面;另有执事、工人等,其中人一为方相,假面,黄金四目,蒙熊皮,黑衣、朱裳,右执楯;一人为唱帅,假面,皮衣,执棒;有鼓、角等鼓吹乐队,有巫师二人。这些人列队入宫,逐疫鬼于禁中,方相氏执戈扬楯唱傩歌,侲子和唱,其辞曰:“甲作食,胇胃食虎,雄伯食魅,腾简食不祥,揽诸食咎,伯奇食梦,强梁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,委隋食观,错断食巨,穷奇、腾根共食蛊。凡使一十二神追恶凶,赫汝躯,拉汝干,节解汝肉,抽汝肺肠,汝不急去,后者为粮!”十二神都有了名字,对疫鬼进行“专杀”,整个场面杀气腾腾,言辞之间也对疫鬼极尽恐吓。不过,唐代宫廷中实际应用的大傩仪,可能已经融入歌舞表演等元素,王建《宫词》中就说:“金吾除夜进傩名,画袴朱衣四队行。院院烧灯如白日,沉香水底坐吹笙。”笙类细乐似乎已经冲淡了鼓、角之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