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方基督教的语境里天地万物(包括人类)都是上帝创造的诚然在
在西方基督教的语境里,天地万物(包括人类)都是上帝创造的。诚然,在万物之中,“人”是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,所以人是“尊贵”的,是上帝在地上的“代理人”。相对而言,天、地、万物都是次等的,是为人所用的“受造物”。反观,在中国儒家的视角下,天、地、万物和人的关系却不一样。儒家认为天地对人类是有生养之恩的,《易经·系辞下》明言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。这就是说人若缺少了天、地、万物的供养是不能生存的。人在对天地心存感恩与敬畏的同时,也应仿效天地,行博爱,守德义,延续天地的“生生之德”。
在天、地、人的框架里,天生人,地养人。人身处于茫茫天地之中,也会不卑不亢,顺天地之道,发挥人性的光明面爱其亲,行其义,敬让不争,共建和谐的国度。如此这般,天地生养了人,人也就是天地之德。最后,便可以达成《中庸》所谓“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”即人参与天地生养万物的工程,又与天地并列的境界。在中国儒家的论述中,个人既不是上帝的“代理人”,也不是卑微的“受造物”。而是参与共建和谐国度的能动者。就此而论,天地与人,人与天地的关系,也会变得密不可分,互动互通了。
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通常讲解此句时,大家都着眼于“孝”是“天经地义”的“绝对命令”,但往往会忽略在这不可易的法规之下,同时蕴含了“生生不息”的创生意义。
孝治章第八
本篇导读
“孝治”,即以孝治天下。本篇上承前一章,进一步说明天子、诸侯、卿、大夫如何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。简言之,“孝治”的重点有二:一是“不敢”,二是“欢心”。就施政者而言,明白“不敢”,才可以得到人民的“欢心”,才可以把家、国、天下治理好。最后,本篇揭示了中国儒家传统的政治理念。所谓“治天下”者,要使生有所养,死有所享,这样便可以使上下无怨。若能顺应天时,便可以避免灾害,使鬼神不降灾祸。以上种种都是“孝治”的效果。
子曰:『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遗小国之臣,而况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?故得万国之欢心,以事其先王 [] 。治国者,不敢侮于鳏寡,而况于士民乎?故得百姓之欢心,以事其先君 [2] 。治家者,不敢失于臣妾 [3] ,而况于妻子乎?故得人之欢心,以事其亲 [4] 。夫然,故生则亲安之,祭则鬼享之,是以天下和平,灾害不生,祸乱不作。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《诗》云:「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 [5] 。」』
先王:指天子已故的父祖。